执笔:邹汉玲
编辑:刘颖娟
定稿:苏子后
人们常说“母子连心”,当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仿佛正在忍受煎熬的是妈妈们一样,一个个着急的不行。其实,儿童退烧方式也有不少,一些宝妈们在平时没有累积知识,碰上孩子发烧,可能就会好心办坏事。
儿童发烧不是病,乱用退烧药后果很严重
网上曾经报道过一起因妈妈退烧药导致孩子不幸离世的案例:3个月大的宝宝欣欣某天高烧38。5℃,医院一口气买了美林、对乙酰氨基酚栓、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三种退烧药。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无关回家后看到孩子全身发烫,小脸通红的模样,欣欣妈出于心疼,想要赶紧给她退烧,就把这三种药全部都给用上了。
谁知没过多久欣欣虽然不发烧了,身上却一直发汗,小嘴泛白还发干,医院孩子已经有有明显重度脱水状态。医生发现孩子已经休克,检查还发现血压明显偏低,感染指标很高。
了解欣欣妈给孩子用了3种不同退烧药后,医生表示,这明显是不对的,因为正常情况下医生并不建议月龄这么小的孩子使用退烧药,因为目前市场上的退烧药对该年龄段的婴儿安全测试并不明确,所以不推荐使用。
尽管医生积极治疗,后面还转了院,欣欣却因为重度感染加上没有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幼小的生命最终还是没有被挽回。
当孩子高烧不退时,家长很容易陷入误区,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退烧,于是就会发生上述这种事情,因为急于给宝宝退烧,就一次性喂多种退烧药物,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这几种退烧药已被禁用,别给给孩子喂
在不久前,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些与退烧药相关的新闻,表明有些退烧药可能会导致儿童肝脏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不建议使用,其中,安乃近和阿司匹林被着重强调:
安乃近会导致粒细胞缺乏,进而会使免疫力大大降低,增加感染几率,还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或过敏性休克等危险情况;
阿司匹林可能会让高烧儿童体温骤降,通常都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容易导致患儿缺水虚脱,另外也会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风险,影响血小板功能,出血概率大大增加,严重时会导致脑、肝脏等多器官衰竭的严重后果。
另外还有尼美舒利可能导致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反应,甚至肝脏损伤;柴胡注射剂则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这两种退烧类药物也应该避免给孩子使用。
儿童退烧用药应避免3个“雷区”
雷区一:误选婴幼儿禁用退烧药
目前已知的对儿童身体可能存在危害的退烧类药物包括安乃近、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柴胡注射液等,这些药物早在年就已经被列为了婴幼儿禁用。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都建议:6个月以上儿童退热首选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布洛芬混悬液或滴剂,两者退热效果相似,安全性相对其他药物较好。这两种药物的常见对应的儿童退烧药品名为“美林”和“泰诺林”等。
雷区二:一次性喂大量退烧药
就算是已被证实对儿童身体危害较小或几乎没有的退烧药物,只要服用剂量过大,也还是会存在一定影响,毕竟老话都说“是药三分毒”。
无论是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虽然是比较安全的可以给儿童使用的退烧药,但超量服用依旧会让孩子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要严格按体重喂药,不要自己胡乱猜测用药量。
儿童退烧药剂量要求:
对乙酰氨基酚1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5mg,2次用药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布洛芬的1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mg,2次用药最短间隔时间为6~8小时。虽然这里给出了用药建议,但家长在给孩子喂退烧药时仍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好以药品说明书为准,有特殊情况时应该要在咨询医生后再用药。
雷区三:交替使用多种退烧药
美国儿科协会表示: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可能会增加给药的不准确性。
意大利育儿协会同样也不建议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我国和英国等国家的诊疗指南中也表明应当避免交替使用儿童退烧药。
实际上,小儿发热基本都是由体内炎症引起,就算交替使用各种退烧药将孩子的体温降下去,但炎症导致的感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且因为表面现象得到改善,家长会放松警惕,从而导致孩子的病情得到延误,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孩子发烧多少度就要用退烧药?
一般情况下,人体体温在一天中会有波动,范围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有所区别,在临床诊断上,一般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其中,38.5℃定义为是否需要用药退烧的分界线,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参考数值,还要根据婴幼儿的精神状态来决定:
如果孩子测体温显示已经38.5℃,但精神状态尚可,可先观察一段时间,督促孩子多喝温水促进排泄;
如果体温不到38.5℃,但已经开始厌食、哭闹、虚弱、冒冷汗,就要及时喂药或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