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伤寒论原来是这样的:太阳病》中论述:伤寒论专论伤寒,诸多之变化不外——邪犯而兼本病,邪犯并有气机变乱。所以少阳病者,伤寒之传与变也。
手少阳经,行于上肢外侧之中,足少阳经,行于身之侧-前后之间,联结人身之前后(人身之阴阳),三阳之太少,联结阴阳,沟能表里。
少阳,其外达于表,内系于里。表者,太阳及少阳之表;里者,气津之源,内涉——三焦,胃,小肠,肝脾诸脏腑…正所谓:“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素问·阴阳离合论》)。
少阳——火为之元,人身相火之所也。所以少阳因相火而为枢,枢在表之精气以入,枢在里之气津以出。如是,内外通达,精气出入,而有内合而有外达。如是则在表之气津有援,在里之气津得疏。腠理毛窍,总赖气津敷布而温养;寒邪外犯,总赖气津敷布而透散。
笔者在《伤寒论总概之四》曾论述:气津因三焦,小肠,脾肺而成,因肾之温煦,膀胱气化,经(相火)达上焦,受心火之熏蒸,肺之宣散而温分肉,通腠理,司开阖。
邪之外犯,始于皮毛,与正交争。正盛则邪去;正虚则内传;邪气不去,随正气亏耗而循经脉内传…(《伤寒论总概之二》)阴寒之邪外犯——其常者,邪浅而正气起,则止于表;其变者,或因本之有病;或因机转失常(或不合时宜/或治非其法),而表现各异。(《一分钟搞懂《伤寒论》之太阳病》)
其传变也,不外气津相关之失常。或因邪至,或因郁滞,总归是少阳不枢!如是则:
少阳郁,化火或未化火——郁的程度不一也;
表邪在,或已不在——邪气入化不一也;
里有滞,或尚无滞——少阳之郁,渐甚不一也。
少阳郁,其常则当化火——所以口苦、咽干、目眩——病之提纲
阴寒入少阳
——少阳不枢,则外寒而里热
——少阳得枢,则气津出而外热。此所以寒热往来也。
——阴寒入而尚有表邪,则心下支结而恶寒、肢节烦痛(柴胡桂枝汤证)
阴寒入于少阳而郁则(小柴胡汤证)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在里之气津不得疏也)
——甚则腹中痛,胁下痞硬(在里之气津郁甚也)
——渴,心下悸,小便不利(气津不得敷布也)
——心烦喜呕(郁而化热也)
——气津不枢而渐成里结者(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
——邪入而与气津结,成痰热饮错杂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郁甚,气津不出因相火之灼而成痰,相火携之上扰神明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灼津液之不同)
——虚而受邪,邪气直入而达血室
《伤寒论》之少阳病,不外阴寒内传,循气津敷布之相关,致少阳枢机不利——而成气津不敷所致在表,在里及少阳本部之病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