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用药,这一理念源于古老的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精髓所在。在《黄帝内经》中,运气用药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它强调药物的应用需遵循五味的原则。这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它们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调整人体机能的重要元素。五味的阴阳属性是运气用药的基石。《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意味着辛甘之味具有发散、温热的特性,属于阳;而酸苦则具有收敛、寒凉的特性,属于阴。咸味虽属于阴,但其涌泄之性也体现了阴的特性。淡味则具有渗泄之性,属于阳。此外,五味还与五脏紧密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揭示了五味对五脏的特定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五味的走行也各具特色。《灵枢·九针论》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这说明了不同味道的药物在体内的走向和作用部位。最后,五味的作用效果也各有千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这六者,即酸苦甘辛咸淡,它们或收敛、或发散、或缓和、或峻急、或润燥、或濡润、或软化、或坚结,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平衡。总之,运气用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精髓,它以五味为基础,通过调整药物的阴阳属性、五脏归属、走行特点以及作用效果,来实现对人体的精准治疗。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为后世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治疗疾病时,用药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这体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首先,我们要遵循“反从其病用药”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组方用药时,药性与疾病的性质应该相反,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以此平衡身体的阴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用药方式,旨在纠正身体的病理状态,使之恢复正常。其次,我们需要考虑综合用药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有时候甚至需要联合使用不同性味的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邪气反胜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平寒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此外,我们还要遵循功效用药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用药时,要根据药物的功效来选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对于虚弱的病人,我们需要采用补益的药物,而对于实热的病人,则需要采用清热泻火的药物。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最后,我们还要考虑运气用药的原则。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用药时,我们需要根据运气的特点来选择药物。例如,在寒气大的时候,我们需要采用温热的药物来抵御寒邪;在湿气重的时候,则需要采用燥热的药物来化湿。同时,我们还需要避免在运气相同时期使用与之相反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综上所述,治疗用药的原则包括反从其病用药、综合用药、功效用药和运气用药。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中医药治疗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黄元御六气治法方
黄元御为清代医学大家,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其对运气理论认识独到,如厥阴风木: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盛,而火令未旺也。寥寥数语,画龙点睛,道出了厥阴风木天地人运气之机。其六气治法非常到位,处方用药充分体现了运气之机。
(1)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
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2)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
(4)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
甘草、茯苓、白术、泽泻。
(5)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
百合、石膏、麦冬、五味子。
(6)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
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