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有南北之分,李时珍说它“发表而又和里,清热却又升阳”。
在中药宝库里,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些名字,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名字,或者和某个具体的证候联系在一起。但真实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
中草药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现代科学里的“特效”之说。只要辨证准确,即使贱如草芥,也有“英雄用武之地”。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柴胡。
在我们很多人的认识里,柴胡就是“退热解表”的代名词,无非就是感冒时适用。如果真这么理解,那就真的太局限了。
柴胡,性味苦微寒,入心肝脾三经。《本草纲目》认为,它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李时珍的原话则是“发表而又和里,清热却又升阳”。可见,柴胡是一种表证用药不错,但这也只是其中“之一”。总的来说,柴胡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用途:
1、和解少阳: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所谓“解表”。柴胡的解表,以“半表半里证”为主。也就是能使外感侵入于半表半里的邪,由半表半里出表而解。中医称之为“和解少阳”。少阳证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往来寒热而口苦”。
2、疏肝解郁:柴胡在和解少阳至于,其实主要被用于疏肝解郁方面。我们知道,肝气郁结的时候,机体的阴阳无法正常升降,气血不得正常流通,常见胸腹胀满,少腹胀痛、郁郁寡欢而喜欢叹息等等。这是肝郁气滞的常见的反应,也是柴胡用得最多的地方,比如柴胡疏肝散,就是疏肝解郁的名方。
3、升举阳气:柴胡还有升提阳气之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升阳举陷”。尤其对于中焦脾胃的阳气下陷,柴胡也是比较常用的。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等,都有用到柴胡。
4、热入营血:请注意,柴胡有清血分之热之用。只是,柴胡的清血分之热,大多针对女性朋友适宜。比如生理期期间的外感发热,可在应证汤药中加柴胡以开热邪之闭,使邪气由血出气、从内而外,如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此外,柴胡在产地上,有“南北”之分,也就是南柴胡、北柴胡两种。一般来说,北柴胡比较硬,效用更强,南柴胡之理比较柔软,效用相对弱一些。如果处方不特别注明,一般以北柴胡为默认品。
特别指出的一点,有一种“银柴胡”,虽然看上去也是柴胡,但和我们上面说的柴胡是完全两回事。银柴胡相对更偏于寒凉,属于退虚热骨蒸之品,对于疏散表邪几乎不适用。
柴胡最常见的“偏于”,应该就是黄芩。无论是和解少阳表证,还是女性朋友的热入营血,常常见到柴胡黄芪的配伍方式,这也是历代医家非常推崇的一种方式。
就柴胡的炮制来说,大致有四种情况:
1、生柴胡:无论是南柴胡还是北柴胡,洗净晒干截成小段生用即可,疏散表邪时常用;
2、醋炒柴胡:用生柴胡和米醋充分搅匀,待米醋被柴胡吸净后,文火炒干就可,疏肝解郁之功更好。
3、麸炒柴胡:生柴胡用麦麸一起炒黄,用筛子筛去麦麸后入药。这种炮制,有助于疏肝和胃;
4、鳖血柴胡:用鳖血和黄酒充分搅匀,均匀喷洒在生柴胡上,让柴胡彻底吸收,文火炒干后入药。更适合热入营血的骨蒸潮热。
总之,柴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解表药”,但它还有好几种比较常用的功用,“解表”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