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失败次,以身试药提取出拯救数百万人性命的青蒿素,她就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科研工作者——屠呦呦。
学医济世
年,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父母以诗经中的诗句为她取了这么一个带有美好期待的雅名。
年,正在上初中的屠呦呦感染肺结核,不得已休学两年。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她的心中悄然萌生了学医的念头,她不想让更多人被病痛折磨。
休学两年后屠呦呦病情好转,重新回到了学校。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成为了一名医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中医科学院。
潜心研究
年,屠呦呦先后开始对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半边莲和银柴胡的研究。年仅26岁的她,两项研究成果皆被收入《中药志》。
年到年,屠呦呦用了三年时间参加了中医学习班,跟着老药工学习了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屠呦呦对中医的潜心研究一直坚定,没有丝毫改变,这三年的学习,让屠呦呦进一步地了解了药材的品种、质量和鉴别方法,为日后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蒿济世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了一项重大任务:研究抗疟药。
疟疾是一种通过寄生虫传播的疾病,严重可危及生命。这种疾病在当时的世界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
年,两个法国人——佩尔蒂埃和卡旺图从金鸡纳的树皮中提取出了含有抗疟成分的奎宁,成为了当时人类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但是,一战后德国的奎宁供应链被切断,于是德国人不得不自己研制抗疟药物。年,拜耳制药公司的汉斯·安得柴克研制出了替代奎宁抗疟的药物——氯喹。
随着人类药物的抑制,疟疾逐渐产生了抗药性。到、上世纪60年代,疟疾发病率直线上升。
为了应对疟疾的传播和感染,中国中医研究所开始了代号为“”的研究任务。作为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同时从事中医研究十几年的屠呦呦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研究组的组长。
但是,当研究组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硬件设施非常差,环境也很简陋,条件只能用艰苦二字形容。研究组的成员有些泄气,屠呦呦却站出来说:“没什么不行的,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经过屠呦呦的鼓舞,大家振作起来,开始埋头苦干。
屠呦呦遍访中医典籍,收集了多种药方,多种中草药,全身心带领研究组投入研究抗疟药物的工作。到了年,研究组筛选出的余个提醇物样品,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其实在研究组第一轮筛选的多种中草药中,就有青蒿。但是青蒿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4%,甚至有一次实验抑制率只有12%,效果实在不尽如人意。胡椒的抑制率都能达到84%,这让屠呦呦及研究组非常兴奋。但是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不能彻底杀灭。治病需要治本,这可不是屠呦呦想要的结果。
不得已的情况下,屠呦呦把目光移回了青蒿。功夫不负有心人,屠呦呦看到《肘后备急方》中这么一段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后茅塞顿开。
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看他能不能及时总结。
屠呦呦马上开始回顾之前的研究过程,想到可能是提取方法不对,高温会破坏青蒿的结构。于是,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开始寻找新的提取方法。
屠呦呦团队采用低沸点溶剂对青蒿进行提取,可是难度非常大。次的失败,没有止住屠呦呦前进的脚步。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年,低沸点实验成功,屠呦呦团队提取出了抗疟抑制率%的青蒿提取物。
你能想象,一个科学家为了一项研究成果,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吗?
这种青蒿提取物在动物身上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虽然达到了%,但是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团队面前:这种提取物作用于人的身体,是否有毒性或者副作用呢?因为疟疾病发是有季节性的,如果不赶快完成实验,就又要等一年,不知有多少人又要被疟疾夺去生命。这个时候,屠呦呦又站了出来,一如她当初来到实验室鼓舞同事一样。她主动填写了试药申请,带头试药。经过数日的临床观察后发现,这种提取物对人体并没有毒性。于是屠呦呦带领团队又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年,试验完成,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年,屠呦呦及其团队又合成了双氢青蒿素,这也为国内外研究青蒿素衍生物打开了新局面。年该成果被中华医学会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理由令屠呦呦本人感到欣慰,这正是她从医的初衷。
荣获诺奖
年10月5日,屠呦呦被宣布为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得主。她是为数不多获诺奖的女性,更填补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的空白。可是,你知道吗?已年过八十的屠呦呦早已不在乎这些名利。而在获得诺奖之后,屠呦呦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那天屠呦呦的老伴在电视上看到了宣布屠呦呦获奖的消息,屠呦呦恰好从浴室走出来,老伴告诉了她:“你获奖了。”屠呦呦却只是“哦”了一声。这是医学界的最高荣誉,屠呦呦能做到如此淡然,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屠呦呦去颁奖典礼前,几位领导干部准备为这位中国杰出的科研工作者送行。登机前,他们在贵宾室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屠呦呦的身影。事后才知道,屠呦呦走的是普通通道。她并没有把自己的地位看作比普通老百姓高多少,她始终将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中医人员,而此去瑞典的意义,更大程度上是在于让世界看到青蒿素、了解青蒿素,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挽救更多被疟疾折磨的病人。
年12月7日下午,屠呦呦来到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了获奖后的演讲。她的演讲用带一点家乡口音的普通话进行,成为了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最动听的声音。她的演讲名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她向全世界讲述了自己和团队探索青蒿素的全过程,让所有人都对这位东方女性刮目相看。她强调道,获得诺奖这等殊荣,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属于团队。
屠呦呦演讲结束用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随后,屠呦呦用行动诠释了她结束语的含义。
更上一层楼
年1月,屠呦呦虽已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科研的脚步却是一点没停。刚过八十五岁的她,又开始带领团队开始了青蒿素对于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研究。年6月,即将八十九岁的她依然在带领团队奋战在医药科研一线:针对青蒿素治疗疟疾过程中的“抗药性”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另外,青蒿素对于红斑狼疮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这就是她年演讲时说过的“更上一层楼”,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话。这不是空谈,而是一个科研人员的承诺。
年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屠呦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她又一次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女性科学家。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公布,获奖者一共有3人,屠呦呦的名字赫然在列。
但你知道吗,一向淡然处世的屠呦呦也有不淡定的时候。年时值建国七十周年,屠呦呦成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屠呦呦向来对那些自己之前获得过的国际大奖视若身外之物。可是这一次,她却不那么淡定了。她反复找人确认道:“我够格吗?组织上同意吗?”因为她知道,这是国家授予为祖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这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荣誉,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荣誉。是国家的最高荣誉,自己的名字与那些为了保卫国家和建设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共同出现在获奖名单上时,老人的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但是当反复确认后,她也是欣慰的。因为这是祖国对她的最高认可,作为一名党员、一个中国人,这是她真正重视的、值得骄傲的事情。
小结
屠呦呦的名字来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这或许也是冥冥之中上天注定了屠呦呦会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得到启发。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对青蒿素的执着。
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曾经被调侃为“三无科学家”。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三无科学家”,以青蒿济世,用淡泊处世。
如今,屠呦呦的旧居成为了“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屋内以图片、旧物等多种方式让参观的年轻人受到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