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个名词叫汗法,又称解表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邪外出,使肌肤腠理开泄,气血流畅,以解除肌表的邪气,卫外安内。
这个方法是古代医家观察热病,见汗出之后,高热即退而总结出来的。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如感冒,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有表证,或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表证等。欲透邪外达,均可用汗法治疗。
透邪外达之后,有些外感表证得愈,有些却又表现复杂。比如伤寒汗后,不仅余热不除,还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并且胸膈不利,呕逆,不思饮食。又是咋回事?
很明显,此为伤寒表证身痛兼里证之表现。
体表经脉受邪,经络气机受阻,不通则痛。
伤寒犯胃,胃失和胃,淤阻而化热,导致胸膈不利,呕逆且不思饮食。
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载:秦艽散,可解此种症状。
组成:秦艽30克(去苗)柴胡30克(去苗)枳壳22克(麸炒微*,去瓤)桑根白皮22克(锉)麦门冬30克(去心)葛根22克(锉)
全方舒筋活络,解表散热泻肺利脾胃。
站首位的秦艽和末位的葛根,二味相合,既能散热,又能舒筋活络。
秦艽辛苦平,活跃于胃肝胆经。其性润而不燥,苦能泄降与除湿,辛能祛风,微温能使气血和畅。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并利水利小便等,让邪有出路。
葛根甘辛凉,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凡伤寒不用发汗,且有项背不舒或是四肢不利的情况,用它最是适合。是治“伤寒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的葛根汤的主药。项背强几几,正是指项背强痛,无以言说,于是用了个方言叫强几几来表达。
故葛根能舒筋活络,尤其是治疗肩背部的肌肉酸痛有良效,常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热病口渴等症的治疗。
二药相配,一个祛风除湿,一个解肌退热,共治表证肢体酸痛之症。
散热利脾胃,主要由柴胡和枳壳、麦冬把关。
柴胡,性味苦凉,入肝胆经,既能升散,又能疏泄。既可用于透表退热、疏肝解郁,又可用于升举阳气。
心腹胃肠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均可用它推陈致新。因此,它是一味既可用于实症,又可用于虚症的药物。
枳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安胃,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肿,通利关节,背膊闷倦等。
柴胡主行肝经逆结之气,并除胃肠积气。枳壳长于理气宽中,主胸膈中焦之病。二药一升一降,一开一合,调理气机,行气开郁,使气行血行。相当于既散表热,又舒胸膈,通利关节,并止呕等。
正是气机一通,多病无踪。
麦冬在柴胡枳壳一升一降之后,以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之功,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输布精微于肺,令肺胃均安,并清心除烦。是柴胡和枳壳的的有力后援。
而秦艽也以其清胃热的功效,与上三味站成了同一战线,在通利关节与和胃的战场上互相成就。
除余热,桑根白皮是好手。
桑根白皮工作于肺经,性味甘寒,散热功效佳,由于热痰喘咳唾血,均是因实邪郁闭遏制,肺窍不得通畅,用桑白皮渗透并散热,可利肺气,故有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之说法。用它治身体内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能耐高强。
六药相合,各有所长又分工合作,使余热清,四肢利,肠胃和。共逐病邪。
一个问题:秦艽散如何制作与服用?
上药捣为粗末。每服12克,以水毫升,入生姜4克,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16.5厘米,煎至毫升,去滓,不计时候,频频温服。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