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方扶阳科学观之二十八升阳益胃汤 [复制链接]

1#
诸多医家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肾病,我在临床中也多次临摹试用,确实取得了满意疗效,当然我的习惯保留了原方中的参芪,也终要找到附子的位置。仔细琢磨各位老师的病案分析,都是讲了升阳益胃汤的组方是如何的合理合规,但并没有从经方的角度分析其用于肾病的合理性。升阳益胃汤出自金元时期李东垣先生的《内外伤辨惑论》,是其学术特点的代表方剂之一,组方如下。*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防风,白芍,羌活,独活各五钱,陈皮四钱,柴胡,白术,茯苓,泽泻各三钱,*连两钱。本方以四君子加*芪补益中焦之气;玉屏风散护肺卫之气;四逆散去枳壳加陈皮、小柴胡汤去*芩加*连疏肝郁之气;风药羌活、独活、防风升清;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淡渗等这么几个处方组成。主治脾胃之弱、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诸多脾胃气虚阳气不升之证《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就是说如果中焦脾胃虚弱,不能上承津液,影响津液的输布,就会影响五脏阴阳的平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由于气虚、脾虚导致水湿、湿热、瘀血等多种外邪困阻中焦,中焦之升降失司、统摄失职而加重肾病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肾病的治疗中益气补脾贯穿始终,它不仅可以利水消肿还有改善肾的功能之效,这是治本之法。慢性肾病在临床中是常见病,相当于我们中医学的水肿。中医经典《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治篇》中从脉像上,症状上,证候上都有详细的论述。如“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汗”。将水肿进行了详细的分型。再如,“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博,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这一段论述就是升阳益胃汤用于肾病的经典依据。“寸口脉沉而迟”就是典型的阳虚证。“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博”则气化不利发为水肿。“趺阳脉伏”,趺阳脉候胃气,伏脉,寒凝血滞,阳气闭郁,气机不畅,导致水谷不化,便溏,水肿。“少阳脉卑”,肝阳不足,“少阴脉细”,肾阳不足。肝肾阳虚则气化不足,小便不利,经水不通而发为水肿。在经方的语境下阳虚证非附子莫属,而李东垣先生升阳益胃汤中人参*芪中加入羌活、独活、防风、柴胡温阳而升清。脾胃气虚,水谷不化,附子理中汤,大小建中汤,砂半理中汤等温中健脾,升阳益胃除湿。李东垣先生却以四君子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补益中焦,疏肝散郁。肝肾阳气不足,气化不利,取药味轻灵的五苓散淡渗利湿,回避了经方八味肾气丸,真武汤的彪悍。明德堂·林氏中医年10月28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