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http://www.xftobacco.com/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多发生在胆石症的基础上,其病因主要是胆囊长期或间断地受到细菌、结石、梗阻或代谢方面的刺激而导致明显的慢性炎症,从而导致胆囊功能障碍。
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胁痛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扑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机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因素,多为气滞、血瘀、阴血不足、湿热。
在临床诊疗中发现,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辨证属肝胆气滞证者偏多,该类患者症见两胁胀痛,善太息,嗳气稍舒,情志抑郁,胸闷,腹胀,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其治疗原则当根据“不通则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
可选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小柴胡汤是和解剂的代表方,既驱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健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可用于治疗症状及病机较为复杂的疾病。
组成: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柴胡苦平,人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疏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抹同时清气机郁滞之热。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配伍。
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法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侵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
气郁日久,致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人当归、川芎行血活血,通络止痛,加人海金沙、鸡内金、金钱草以利胆排石。
56岁张先生右胁胀痛1年余,做肝胆脾胰彩超提示:胆囊壁毛糙,胆囊多发结石。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
刻诊:右胁胀痛,后背疼痛,餐后加重,急躁,口干口苦,夜寐多梦,大便干结;舌质略红,舌苔薄白腻,脉细弦。
中医诊断:胁痛。治以疏肝和络止痛。
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陈皮、党参、炙甘草、当归、川芎、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虎杖、白花蛇舌草。并嘱患者清淡饮食,畅情志。
服药后,患者右胁痛明显减轻,口苦口干消失,大便转通畅。予上方去虎杖,加郁金。继续服用。
三诊:诸症明显缓解,原方加减继续服用1个月,症状消失。后随访2个月,胁痛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