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正好来种种草
发现身边很多人感冒了都在吃小柴胡颗粒冲剂。大人吃,小孩吃,只要感冒发烧就吃。
小柴胡颗粒的前身是小柴胡汤,在仲景方中是一个疗效显著,使用范围极为广泛的方剂,后人对此评价很高,因此才有了中成药小柴胡颗粒的产生。本方由柴胡、*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柴胡能解郁热,和解少阳之经,因此,病在少阳,用小柴胡汤才效果显著,病不在少阳,滥用柴胡汤不仅于事无补,对身体是一种伤害。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少阳?
少阳代表手足少阳经,包括三焦,胆。这是一个枢纽,居于半表半里,邪气侵入到少阳,就会影响这个枢纽的正常作用,出现口苦、咽干、眼花、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寒热往来等症状。这个层次是关键,往往一枢转,邪气就出来了,病也就减轻了。否则,邪气容易进入三阴经的层次。
中医把人体由内向外分为三阴三阳共六个层次,称为六经。外面的是阳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三个层次,里面的是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厥阴三个层次。一般来说,外邪入侵身体,第一犯的是太阳经,特别是小朋友,因此千万不要乱给小孩子吃小柴胡汤或者冲剂。六经辨证是非常高明的学问,就像生病的六个层次,理解了六经,也就理解了病所在的层次。我摘了伤寒论里的几条小柴胡汤的用法,大家看看。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汤。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当然,还有很多条关于小柴胡汤的用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已去熟悉伤寒论。
由上几条可以总结出:
柴胡剂有四个主证,就是胸肋苦满,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用小柴胡汤的四个主证。
下面再看看随证化裁: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共七味药组成的:柴胡、*芩、人参、大枣、半夏、甘草、生姜。
从随证化裁那里可以看到,身体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小柴胡汤里的药都要加或者减的。比如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为什么胸中烦而不呕者,要去掉半夏?因为半夏温热,用来和胃降逆止吐,燥湿化痰,消疮散结,治湿痰冷饮,胸隔胀满、头痛眩晕等等,就是说这个人不想吐,就是心下没有水气,脾胃没有湿邪上逆,所以不会想吐,不想吐,自然就用不着半夏。
再看回上面的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汤。即使胸满胁痛者,是服合用小柴胡汤的症状。但脉但浮者,却又变成要用麻*汤了呢,因为脉浮说明身体的正气把邪气从半表半里推到了表面,打个比喻来说明就是,坏人从大门进到了院子里了,但是还没有进到家里,就用小柴胡汤,家里人这个时候发现了把坏人赶到了门口,就用麻*汤。麻*汤就是开表,引邪外出的。
大多数人一开始感冒,病邪都是先在太阳经,也就是说刚进大门,还没有到院子呢,我们身体的正气,就是现代医学说的免疫力把它挡在了门口。这个时候,中药用麻附汤等解表的方剂把病邪赶出去就可以了。如果这个时候用小柴胡,不但没用,还会把病邪带到身体里。引起内伤,久咳等等。中医实在是严瑾又科学的,怎么用药全在人的症状上,所以以后你们不要再随便丟个病名就问我怎么治,我需要的是详细的症状。
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答给你们,但是既要考虑怎么写你们才明白,又要总结,实在是累,下篇再给你们接着写小柴胡汤。
鉴仪·种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