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浩若繁星,历代医家都会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以及对本草的独到见解,从而在某些时候创立一些新的方剂。
在创方之初,或许他们的意识里也只是“对症下药”,但在之后很长的临证实践里,却又逐步发现那些临时创立的方剂有很多合理之处。《伤寒论》的经方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
后世医家、尤其是近现代医家对于伤寒“经方”的态度,大多遵循“但见一证即可”的原则。并且在具体运用上,无论是组成和剂量,基本都是沿袭而来。也就是说,很少就经方的运用做出过多的变通与化裁。
这个情况,似乎就和中医一贯主张的“无固定之方”有悖。或许,对于经方,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看待。
比如在《伤寒论》里,张仲景自己也有对这些方剂的变通化裁。是否意味着,即使张仲景自己,也并不赞同完全照搬使用呢?
在《伤寒论》里,被张仲景自己做出化裁的,至少有如下几个方剂:
一、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如下: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半夏、桂枝、细辛。
而张仲景的加减原则大致是:
1、口渴去半夏,加栝蒌根,因为半夏燥烈伤津,而栝萎根生津止渴,加之则津液通行。
2、如果有点腹泻,去麻黄加芫花以利水道而达“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目的。
3、有吞咽不利时,去麻黄加附子。认为这是胃气虚冷所致,附子的辛热能驱水寒逆气侮土而止噎;去发表的麻黄者,避免中满。
4、如果小便不利但少腹胀满:去麻黄加茯苓。因为下焦水蓄,津液不行,乃至小便不利、少腹满,这时候不宜发汗,所以去麻黄;而茯苓甘淡能行水化气,渗利小便。
5、如果有喘息,去麻黄加杏仁:因喘息的原因是内伏痰饮,逐饮宜肃降以通调水道,杏仁主降,通利肺气,肃降除饮,饮去而喘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