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原祎鸣编辑
许悦1
1月20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为“中检院”)发布了《国家药品抽检探索性研究情况(第七期)》(以下简称为《研究情况》)。
《研究情况》并未披露具体企业名称,这是由于其目的不用于判定药品是否合格,而是针对发现的问题,为药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并提醒药品生产企业对相关药品质量风险问题采取控制措施。
《研究情况》中可以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产品涉及使用非药用植物冒充中药材或使用非处方中药材冒充处方批准的中药材投料的情况。
例如,用藏柴胡冒充柴胡;西/平贝母冒充川贝母;山麦冬冒充麦冬;松香冒充乳香等。
事实上,中药饮片方面的“冒充”并不少见。据人民网报道,年,全国各地药品监管部门按照《中药饮片质量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了整治工作。发现中药不合格主要表现之一就在掺伪方面。
许多中药的来源较少、成本价格高,因此药企试图掺以同属近缘种的药材。
例如,“川贝母”与“平贝母”的区别为产地、要求土壤的肥力不同。川贝母比平贝母贵20倍左右,因前者价格较高,常易被形状相似的后者冒充。
另外,界面新闻记者在中国中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