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张仲景 [复制链接]

1#
刘云涛 https://ysk.familydoctor.com.cn/287519/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在中医的历史上有一个避不开的人物—张仲景。因为他写了一本流传后世的名作《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阅读

历史上是否有张仲景其人?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年)人,与曹操、刘备、华佗处于同一时期。但是南宋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专门地提到张仲景,只能从

王叔和的《脉经》、《伤寒论》

晋朝皇普谧的《针灸甲乙经序》

宋代《太平御览》所引的“何颙别传”

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在校勘《伤寒论》时所写的《伤寒论序》

明代李濂的《医史》写的《张仲景补传》

明代的地方志南阳父志、邓州志

中断断续续地了解一些张仲景的事迹。

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现河南省邓县东稂镇张寨村),而《伤寒杂病论》中有些文字取得是河南方言之意。如《伤寒论》中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里面的“中”与“不中”就是河南方言,“可”的意思。

最近河南卫视《医圣》电视剧正在热播,写的就是张仲景的事。

张仲景的学医经历

张仲景没进过什么大学,但其是中国临床医学的奠基人。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所写的《伤寒论序》里引用唐朝甘伯宗《名医录》关于张仲景的职务,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但正史上并无记载。

宋臣林亿等人的《伤寒论序》里说: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今天已看不到)云“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宋·张杲《医说》里说“张伯祖,南阳人也,独好方术,诊处精审辽皆十全,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

明崇祯五年(年),在南阳城东农民挖井时,挖出一个石碑,石碑上有十一个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该石碑现保存在南阳医圣祠,经专家考证,石碑的花纹、文字等都跟晋末南北朝时期的墓碑很像。

年,修缮医圣祠时,在石碑基座上发现四个字:咸和五年(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公元年),碑座是汉白玉的,碑体是青石的,而碑体上的11个字的字体又完全不同。

医学界什么时候把张仲景称为“医圣”的?

1.首先,后汉一定是没把张仲景称为医圣,不然《后汉书》一定有记载

2.张仲景徒弟王叔和在《伤寒论》中称其为仲景,也不见医圣的字样

3.晋朝皇普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写成)《汤液》(汤液经),仲景论(仲景的著作)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仲景补充了《汤液经》的内容)

4.唐代孙思邈写《千金药方》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没有提到“医圣”二字

5.在《外台秘要》里也没有提到医圣二字

所以唐代也没有把张仲景称为医生

6.宋代国家医书局校勘《伤寒论序》时说: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术大圣人之意乎!

所以宋朝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宋代国家校正医术局的官员也没有把张仲景称为医圣。

7.公元年,成无己写成《注解伤寒论》,后又写成《伤寒明理论》,依然没有把张仲景称为医圣

8.年,金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里明确提到了“仲景者,亚圣也”,但仍无称医圣

9.年,李濂写成《医史》,“论者推为医中亚圣”仍没有把张仲景直接称为医圣

10.年,方有执(研究伤寒的大家,错简派创导人)写成《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

此后,医学家的著作里把张仲景称为医圣的才多起来。

自从宋代国家校正医术局在《伤寒论序》中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在医学界就以“长沙”作为仲景著作或者仲景其人的一种代称,如:

元代吕履的《长沙用药十释》,是吕履对张仲景用药规律的一种解释;

再如清代*元御的《长沙药解》也是解释张仲景用药规律的一本书;

清代陈修园的《长沙放歌括》里放歌歌诀完全是《伤寒论》里的;

连日本人也有一本书叫《长沙证汇》,是《伤寒论》中证候的归类和分析。

关于张仲景的著作,主要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也叫《伤寒卒病论》,两个名字现在争论不休。由于汉代没有刻板印行的技术,随着战乱,《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很快就丢失了,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

关于历史上对《伤寒杂病论》不同叫法,如《晋书》里叫《张仲景要方》,《唐书》里叫《张仲景药方》,主要是因为当时不具备出版条件,一般都是传抄,因此造成叫法不同。

关于张仲景学生,地方志也有不少记载,如杜度、卫汛,据余嘉锡先生在《四库全书辨证》里的考证,王叔和是张仲景亲授业的弟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